职教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联盟 > 正文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需求导向 构建“两双”师资队伍体系 聚焦国家战略 打造开放办学的“升级版”

发布日期:2021-12-25    作者:     来源:     点击:

紧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学院“双高”建设任务提出的“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新机制、健全培养体系、构建“四级”认定体系、创新实施“双师”分层培养和“双语”教师百人工程打造培育体系,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促使教师由“面向院校”向“立足社会”和“融入国际”迈进,形成一支行业有影响、国际可交流的复合型、高水平“双师+双语”师资队伍。

一、科学谋划,构建“两双”教师培养新机制

为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院聚焦确立标准、搭建平台、绩效评价、成果推广等关键环节,按照“跨界融合、多元管理、高端培育、结构优化”原则,探索形成了“一个目标,两项工程,多元协同”的师资队伍培养新机制,即围绕“培养‘双师+双语’师资队伍”这一个目标,按照“双线并行、双向融合”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双师”分层培养和“双语”教师百人工程两项工程,协同构建政府、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等国际教育机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多元协同的双师双语教师培养大平台,联动加速国际化“双师+双语”师资队伍形成。

二、精准发力,激发教师成长新动能

(一)创新教师培养途径,健全培养体系

聚焦“育、引、培、用、服、保”关键环节,打造了“入职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四级分层培养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赞比亚海外分院为“三个培养平台”,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能力提升体系,构建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领军人才”“四层成长”发展体系,遴选校内优秀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双向、分类培养高水平“双师、双语”师资队伍,建立起全生涯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激活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开通了“两双”教师队伍成长的直通车。

(二)优化双师认定梯度,构建标准体系

聚焦教师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需求,构建分层分类梯度化双师能力认定标准。综合考虑教师企业培训、工程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社会服务水平等素质,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工匠型”四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对于初级双师型教师,要求其必须具备各类相关执业资格证、专业资格证、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相关证书;对于中级双师型教师,在具备初级双师型条件下,要求其必须参加“五年一周期”的企业实践轮训,全程参与真实工业生产全流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高级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第二专业技术职务,在校企联合项目开发、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工艺改良等方面具有一定贡献;“工匠型”双师在具有前三个级别能力上,还需在自身专业领域技术研发、国际化技术、课程标准制定等领域实现突破,所出成果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国家战略。

(三)实施双语百人工程,打造培育体系

为促进国际化教学,提升教师双语课教学能力和双语课建设水平,加强教师发展中心与国际企业和国际教育机构联系,以“对接人才培养、对接课程标准、对接国际项目”为目标,开展ITAC等教师国际认证,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国际化发展培养体系。学院与AVEA联合出台了《双语教师管理与认定办法》,实施“双语教师百人工程”,按计划培养100名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双语教师。教师发展中心与BSK、WFCP、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示范项目教师培训基地等国际组织合作,引进国际标准,本土化适合学院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的岗位培训、人才培养课程、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教师国际化职教理念、国际交流项目、双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进行ITAC等教师国际认证,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同时,对接本校学生“走出去”、国际留学生“融进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按“积极推进、分步实施”原则,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和教师教学情况,针对性开展每年12个批次的教师双语应用能力培训,选派双语百人工程教师赴国境外(或线上)研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标“双高”建设任务有计划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或为留学生授课,培养、巩固、提升教师双语课教学能力和双语课建设水平;对接国际化职业教育需求和国际合作项目,与AVEA、日本欧姆龙、中国华为技术

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技术等专业开展国际化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员工培训技术方案开发,为赞比亚、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产业、职业教育机构、中资驻地企业,在技术更新、本地化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职教标准输出,构建了清晰可见的双语教师培育实践路线图。

三、多措并举显成效,师资培养结硕果

(一)教师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形成了“双师、双语”品牌

经过逐级培育,“双高”建设以来学院新增教授9人、副教授44人,新增二

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引进博士34名,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5名,设立

院士工作站1个。院内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素质大幅提升,集中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学院持续强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截止目前学院新增“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机械行业领军人才2人,省级师

德标兵1人;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师德示范建设集体1个;第六届

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世界职教联盟2020年度卓越奖“教育可持续发展”金奖、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名师领衔、技艺精湛的“双师、双语”教师队伍。

(二)服务地方经济,支撑国家战略

经过两年的“双师、双语”师资队伍培养实践,打通了“双师、双语”切入、培育“双师、双语”的上升渠道,显著提升了教师师德水平、职业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教师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电气工程学院齐锴亮博士团队承担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光伏智能温室科技扶贫计划项目成功与国家电网并网,全年发电约1万度左右,未来20年将为当地贫困人口增收10万元以上。材料工程学院侯延升博士团队研发的“折叠显示器用柔性玻璃转化”项目

在山东省济宁市曜晖集团成功实施成果转化,实现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突破,填补了国内超薄柔性玻璃生产技术的空白,为服务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我院乔琳、罗枚、张文亭、侯伟等8名具有“技”“语” 双能的教师在基础电磁学、电动机PLC控制技术、焊接、电机维修等方面为赞比亚、缅甸等国家的教育机构、驻赞企业等343名员工开展了技能培训,为印尼、

俄罗斯22名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了建筑技术、自动化技术、服务工艺技术培训,解决了“走出去”企业的技术、用工难问题,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教师,有效支撑了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三)培育模式及标准趋于成熟,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双师、双语”教师队伍培育实践,探索出提升“双师、双语”能力的科学路径,构建的双师培育梯度认定标准体系和打造的双语培育体系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提供了范例。学院发展成果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多次在省级以上会议做典型推介,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40余所兄弟院校来校参访交流、借鉴应用。

四、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构建本土化国际人才认证体系

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做出了明确部署。立足高端制造、对接产业高端,学校通过搭平台、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建团队、引入先进培养标准,送出去、推动海外深造项目等,探索出一条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助力“制造强国”战略。

(一)打造“一主多元”合作平台

学校牵头成立了由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中国高职院校和知名国际教育机构等近100家成员组成的“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陕西-柏林)”,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和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联合在学校设立“中国—新西兰职教示范项目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和文化交流项目 60余个,形成了政、行、企、校一体化,高质量推进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马拉维共和国总统穆塔里卡、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慕名访问学校,亲自推进与学校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合作共建项目。

(二)建设“双语双师”师资团队

按照引培并重的思路,学校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外籍客座教授聘请、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双语双师”教师培养等系列制度,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先后引进5位知名外籍专家、30余名海外人才,认定一批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双师教师,选派78名教师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培训。1名外国专家荣获“三秦友谊奖”,学校获评“全省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搭建“课证融通”教学资源体系

瞄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技术大学、霍夫应用技术大学、IST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和日本欧姆龙公司合作,引进《可再生能源

技术》《供应链技术》《创新纺织品技术》《5S管理》等课程,与新西兰毛利大学合作完成“数字课程设计与开发”等2个研究项目,建立了中英双语微证书课程

数字平台,启动首批3个微证书课程开发认证,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化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四个国际标准认证中心

围绕全球产业链布局,与德国TÜV莱茵集团合作,在学校设立“智能制造培训考试中心”,与德国、日本知名跨国企业合作共建西门子智能制造基础实训中心、DMG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欧姆龙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为西北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及相关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及资格认证服务。

(五)开展“专本硕连读”学生培养项目

学校与德国顶尖理工类高校合作,开展“中德高校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德制硕士学位国际工程师”项目,通过分段培养、接续递进的形式,搭建了中国高职院校专科学历与德国硕士学位、国际认证工程师的对接桥梁。截至目前,14名学生分别在柏林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马格德堡大学等德国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同时,学校携手世界五百强的欧姆龙、亿滋(中国)等企业,从共建校内人才培养基地、全套引入技术培训包、整体引进产业文化教育、校企人员交流互动、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1200余人。由于大部分学生工作上手快、基础扎实,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企业很满意。同时,学生对在企业的工作满意度也很高。

五、聚焦“产能走出去”战略,打造集团化海外办学样本

非洲大陆是我国企业“优势产能走出去”的重点区域,但大多数非洲国家仍属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职业教育条件落后、人才不足、标准缺失。依托首批教育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学校与政、行、企、校“四方聚力”,以优势专业、优势资源援建“双优驱动”,输出设备、技术、人才、标 准和文化,共建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院分院,为驻外企业培养具有 国际化视野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深化了国际产能合作和职教校企协同出海。

(一)夯实“四方聚力”管理机制

在政府的支持下,中赞职院由企业主导基础建设,学校负责内涵建设,行业协会居中协调。学校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探索出

一套政行企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模式。2019年,陕西工院赞比亚分院在赞比亚卢安夏市成立,成为陕西高职院校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分院开设三年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科专业,为该国高中毕业生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二)创新“双优驱动”运行体系

结合赞比亚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学校重点做好优势专业、优势资源输出援建,从国内输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等机械类实训设备,建成赞比亚第一个数控机床实训室;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人才稀缺难题,校企联合开展专题调研、谋划对策,将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环节,并选派8名骨干教师为谦比希铜冶炼有限公司、中色非矿公司等企业培训机电、

电气技术方面的外籍员工343人/次;发挥学校机械专业优势,结合赞比亚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首次进入主权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填补了赞比亚国家该项教育教学标准的空白。

2020年,赞比亚分院建设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规划陕西工院缅甸分院建设,进一步为“走出去”企业培养“懂汉语、通文化、精技能”的海外本土高技能人才,也为中国职业教育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贡献了陕工方案、陕工样板。

六、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探索标准化开放办学方案

基于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学校以联合培养留学生、联合开发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联合开展中外人文交流为抓手,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全球化人才,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人心相亲。

(一)开发输出职教教学标准

立足于中国标准和所在国实际需求,学校先后为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家完善职业岗位标准体系、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为赞比亚开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已纳入该国国民教育体系,并成为国家职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焊接技术等14个专业教学标准、配套的200余门课程教学标准进入尼日利亚国家教学标准认证审核阶段;启动了尼日利亚中文+技能中心建设项目,受到了所在国的欢迎和好评。赞比亚、尼日利亚多家主流媒体对学校帮助当地发展职业教育

进行了报道,赞扬这是中国“一带一路”的“职教惠民工程”。

(二)实施海外学历留学生培养

作为陕西首所招收学历留学生的高职院校,目前,学校有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历留学生近100人。学校还与长安大学开展留学生专本科联合培养,共建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通了留学生专科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通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积极应对人员往来中断的不利影响,创新开展“云留学”项目,探索了高职教育疫情下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印尼籍留学生林义源同学还荣获“陕西省‘一带一路’教育传播大使”。

(三)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活动

学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先后举办中美未来职业研习营、中印尼丝路文化研习营等,促进中外200余名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联合设立“中俄丝路青年服装设计师工作坊”,两国青年在国际技能比赛、师生访学研修、学术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合作。学生累计获得俄罗斯太平洋时装设计周服装设计大赛特等奖2项、优秀奖5项,2名指导教师受邀担任大赛评委并做主旨发言。同时,76名师生受邀赴俄参加校际交流学习项目。

近年来,学校还荣获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2020 教育可持续发展卓越奖”金奖、2020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当选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单位。学校开放办学的经验和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等采用推广,受到了世界职教界的关注。

结束语: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化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失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最大瓶颈。在实施“双高计划”建设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瞄准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的工作思路,“引进与输出并重、融合与创新兼顾”,积极融入世界职教发展体系,传播中国高职特色经验,打造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品牌,开创了国内职业教育院校的五个第一:首批试点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首所建立海外学历教育职业院校、首次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迁入主权国家国民教育体系、首位外国元首来校访问、首个获得世

界职教联盟“可持续发展卓越奖”金奖(WFCPSDAwardof Excellence),为“制造强国”、“一带一路”、“优势产能走出去”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版权所有: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      地址:中国·咸阳·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190    备案号:陕ICP备08104344号